學習貫徹問責條例 | 以問責條例為指導
規范實施容錯糾錯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十七、十八條明確規定不予問責或免予問責、從輕或減輕問責等情形,這是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原則的具體體現,也是各級黨組織規范精準問責、依規容錯糾錯的重要遵循。實施容錯糾錯,通過寬容改革發展中的失誤錯誤,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督促干部履職盡責,有利于防止“洗碗效應”,避免干事多出錯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懲罰。圍繞落實《條例》精神,推進實施容錯糾錯機制,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要從問責理念上深化對“三個區分開來”的認識。干事創業有風險,只有允許試錯、寬容失敗,才能讓改革永不停頓、創新永無止境。當前,問責發揮了重要的利器作用,但也不同程度存在問責加碼、泛化濫用問題,這使問責的警示作用打了折扣,一些黨員干部產生消極避責心理。針對上述問題,《條例》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對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實驗中的失誤,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可以不予問責或者免予問責。這一規定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指示要求,其實質是通過規范、精準問責,捆住干部亂作為的手腳,放開束縛干部擔當作為的手腳,樹立鮮明的干事導向。開展容錯糾錯必須按照這一要求,科學區分為公為私、無禁有禁、無意有意的界限,充分考慮主客觀因素,全面辯證地看待出現的失誤。在問責調查過程中應一并考慮容錯情形,結合動機態度、客觀條件、性質程度、后果影響等情況,對失職失責行為依規依紀進行綜合分析,做到該容的大膽容、不該容的堅決不容,不拿容錯搞松綁,用好容錯“度量衡”。山東省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制定了《關于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實施容錯糾錯的辦法》,著眼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聚焦現實中多發的情況,合理界定容錯情形和條件,對觸碰復雜矛盾、新官理舊賬,勇于打破僵局、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著眼推動發展、主動攬責擔責的,注重看主流、看大局、看長遠,不簡單“扣帽子”,只要堅守底線、不碰紅線,及時予以容錯糾錯。
其次,要精準把握運用問責從輕減輕情形。《條例》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對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有效挽回損失或者消除不良影響的,積極配合問責調查主動擔責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問責。把握這一規定,要注意區分當事人的態度,看當事人面對失誤錯誤,是主動糾錯、及時補救還是消極應對、放任不管,是積極配合、主動擔責還是避重就輕、推卸責任,對主動承擔責任,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有效挽回損失的,可以從輕減輕問責。比如,某市實施市區主干道東延項目,轄區一街道辦事處在推進工程過程中,未經批準擅自占用村集體土地28.4萬平方米,造成一定影響,時任街道辦副主任陶某某應負主要領導責任。考慮到該同志在工作中攻堅克難、積極作為,且在出現失誤后能夠主動攬責、積極糾錯,消除影響、挽回損失,最終給予從輕處分。
第三,要嚴格規范容錯免責工作程序。《條例》著眼規范問責、精準問責,從啟動、調查、報告、審批、實施等各個環節作了全面規范,為實施容錯糾錯提供了具體方法路徑。能否精準把握容錯糾錯原則,并運用到問責工作中,是對紀檢監察機關政治站位、工作作風和能力水平的現實檢驗。山東在實施容錯糾錯時,注重程序設計,從提出申請、調查核實、會商共議、情況公示、作出決定、反饋意見等各個環節進行規范。比如,受問責干部提出容錯申請的,既可以是干部本人主動提出,也可以是有關黨組織主動發現提出;對情況復雜的,必要時可考慮會商,邀請相關部門、服務對象、利害關系人、業務領域專家等代表參加,會商結果報同級黨委(黨組)研究決定;容錯決定作出后,一般應當在一定范圍公開容錯認定情況,屬于免責的,及時將認定結果書面告知相關黨組織和干部本人。
第四,必須堅持容糾并舉。問責和容錯都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做好問責“后半篇文章”必不可少。我們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對失職失責單位及個人容錯的同時及時督促糾錯,并明確各級黨委(黨組)履行糾錯主體責任,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黨委組織部門履行糾錯監督責任,采取紀檢監察建議書、約談提醒、誡勉談話、責令糾正或者補救等方式,督促抓好問題糾正。比如,某市開展專項整治時發現,轄區內部分省級自然保護區存在亂搭亂建和違規采礦等問題,經過兩年才整治到位,時任市委常委高某某應負重要領導責任。考慮高某某分管該工作不到半年,相關問題此前已長期存在,且高某某到任后積極擔當履職、主動協調推動并已全部整治到位,最終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免予黨紀處分,同時通過談話提醒督促其抓好問題整改,并在今后工作中汲取教訓、堵塞漏洞,深化標本兼治。